廟宇介紹Temple
    台南市南區塩埕天后宮發展沿革

    台南市南區塩埕天后宮發展沿革

     

    塩埕位於台灣台南市南區塩埕。古代因為瀕臨台江內海東岸塩埕溪下游,開發甚早,居民大都來自漳州,明末鄭成功來台,參軍陳永華於明永曆19年(1665)在今鹽埕一帶,開設「瀨口鹽場」,以供民需,課徵鹽税,開啟台灣鹽業的濫觴。

     

    清雍正4年(1726),台灣鹽業實施專賣制度,「瀨口鹽場」分設「瀨北」和「瀨南」兩場; 「瀨北場」為原「瀨口鹽場」,後因水災淹沒鹽田,鹽民重開鹽田於原址西北隅,並陸續遷移到鹽田附近居住,逐漸形成聚落,地名稱為塩埕,沿用至今。

    早期鹽田的鹽,由古稱帆港頭的港道,運至安平港外,裝船外銷貨或運至安平再製加工,因此「塩埕天后宮」又稱「帆港媽祖宮」,也是早期府城最南的港口「媽祖宮」。

     

    塩埕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塩埕天后宮最早見於嘉慶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縣志》,而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創建於清乾隆23年(1758年),另有《寺廟臺帳》記為乾隆33年(1768年)創建。據說該廟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同治10年(1871年),當地楊姓人士倡議將廟宇遷到塩埕溪口東岸,也就是現在日新國小的校地內。

     

    進入日治時期後,塩埕天后宮曾在明治35年(1902年)進行重修,但在昭和5年(1930年)因為塩埕公學校(現今的日新國小)擴建校舍而徵收廟地,該廟遂遷到今址重建。二次大戰後曾在民國37年(1948年)、42年(1953年)增建過2次,後於民國66年(1977年)在當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是為現今之廟貌。該廟現為鋼筋混擬土建築,由拜亭、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組成,兩旁有鐘鼓樓與廂房。

     

    武惠尊王是泉州神祇,姓黃,又稱「紅祖公」,分靈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青陽鄉蔡厝村石鼓廟(今福建晉江市青陽街道的青陽石鼓廟),據說是過去天后宮創建前有一名當地富紳所雇用的唐山客從石鼓廟帶來了香火,因神靈顯赫,當地居民遂雕塑其金身。因為武惠尊王神像臉為紅色,故暱稱「紅祖公」。

     

    由於昔日農曆九月初五「紅祖公」誕辰前後塩埕人總大舉慶祝,盛況不遜於媽祖誕辰與除夕,故有俗諺「驚紅祖公生,不驚二九暝」,意旨紅祖公誕辰盛況比除夕還熱鬧。

    舊有「紅祖公」神像曾被信徒私自請回家中供奉,後於民國87年(1998年)經由神明降駕指示尋回。

     

    塩埕天后宮廟前所供奉的石碑公為清朝時所豎立的「重修瀨北場碑記」碑,該石碑原本立於塩埕的廣安橋旁。廣安橋位於塩埕溪上,建於乾隆47年(1782年),後年久失修,嘉慶6年(1801年)整修後在橋旁立此「重修瀨北場碑記」碑。後來時過境遷,石碑一時不知去向,直到1970年代塩埕溪鋪設箱涵時被發現,被該廟拾回,但最初僅擱在廟旁,後來據說是媽祖顯靈表示該石碑(石碑公)已修成正果,應享人間香火,遂立(石碑公)於廟前供人膜拜。

    圖說:

    1塩埕天后宮天上聖母

    2武惠尊王

    3塩埕天后古樸廟貌

    4林見隆主委

     

    宮址:台南市南區鹽埕路291巷15號

    電話:(06)2644245.261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