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介紹Temple
    火馬的故鄉-後壁崁頂勸善堂

    後壁崁頂勸善堂池王爺

    放火馬宗教文化祭

    勸善堂是崁頂庄信仰中心,建廟於清光緒28年(1902),民國87年(1998)重建至今,廟額「勸善」明示信徒秉持善念,多行善事之意。現任主委黃啟明表示,傳承已久的放火馬宗教文化祭的宗教意義,主要是警醒後代,能夠拿香敬拜學習池府王爺千年信守承諾的義行及善意溝通的做人處事原則。

     

    勸善堂鎮殿神尊為觀音佛祖,主祀池府千歲(池王爺)、李府千歲(李王)、開天先帝(五穀王),合稱「三王」。舉凡庄內有任何疑難雜症,無法解決的事情,都會來到勸善堂,祈求「三王」降駕處理。

     

    放火馬宗教文化祭由來已久,地方傳頌有兩種版本:

    一、「林進避崩埤」-是由勸善堂前廟祝黃神賜口述,經過文史工作者蔡文玉整理撰述,內容為:清末欽差官-林進,計畫從諸羅縣(今嘉義)沿著八掌溪,押送官銀回京途中,遭遇盜匪襲擊,官兵不敵,節節敗退於崩埤,官兵欲從崁頂上岸,因不識地形,紛紛慘遭滅頂,死傷慘重。

    二、「五虎寮事件」-清末諸羅縣(今嘉義)湖仔內附近盜匪,沿八掌溪而下,欲搶奪五虎寮(雙寬寮、寸寮、前菁寮、菁寮、魚寮),池王爺降駕指示,於虎胸之處(指崁頂),庄民於是在沼澤地區,提早部署稻草人,以嚇唬來犯之匪徒,匪徒慌亂逃竄之際,陷入沼澤沙洲,紛紛被崁頂壯丁殲滅。

     

    無論上述何種版本的說法,慘遭滅頂於崁頂崩埤的亡靈無數,陰魂怨氣沈重,早期在崁頂庄內發生「雞不蹄、狗不吠」的靈異現象,經過庄內耆老、仕紳共謀對策,最後商議奉請「池王爺」降駕處理危機,經過池王爺神威震懾,並以高度的寬容耐心協調,安撫亡靈,承諾「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自此之後,地方相安無事,庄民得以安居樂業!

     

    池王爺與冤靈交會的千年承諾,為崁頂庄世代傳承,警醒後世子孫「凡事以良性溝通協調必能成事、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

     

    每年農曆6月17日池王爺聖誕,全庄的庄民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鮮花、素果,於崩埤沼澤古戰場的榕樹下,遙祭亡靈實踐池王爺的承諾,並於東營犒軍,行成祭拜亡靈、同時犒軍的特殊場面。

     

    崁頂庄民實踐池王爺對於亡靈千年承諾「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並在每年全台唯一的「放火馬宗教文化祭」,由庄民委託專業師傅,以竹架結構,紙糊塑成馬型的火馬,裝置蜂炮於馬腹,燃放火化,提供給靈界「腳力」,讓這些為池王爺收服的亡靈騎乘火馬火速辦理池王爺交付的任務。放火馬意代表祈福、還願的宗教意義。

     

    崁頂勸善堂每年爐主,是由池王爺以擲筊杯選出來人選,同時進行爐主換屆的儀式。

     

     

     

    地址: 臺南市後壁區崁頂里4鄰47號

    電話: 06-6621266

     

    圖說:

    1池王爺(中)、李府千歲(龍爿)、開天先帝(虎爿)(劉采妮拍攝)

    2崁頂勸善堂(劉采妮拍攝)

    3放火馬宗教文化祭(劉采妮拍攝)

    4黃啟明主委(劉采妮拍攝)